close

  □朱四倍
  近日,北京師範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發佈的《2014中國勞動力市場報告》顯示,在邁向高收入國家進程中,我國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呈現出了八大特征:雖然工時制度逐步與世界接軌,但加班現象仍然嚴重;過度勞動伴隨工時閑置;由於過度勞動所導致的勞動者職業病和過勞死現象比較突出……(11月29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
  報告中,印證“中國勞動者年工作時間約2200小時嚴重過度加班”事實的是“九成行業周工時超過40小時”等數據,這不僅回答了“勞動者的時間都去哪兒了”這一問題,也表明勞動者的時間正在成為社會問題:工作時間不合理甚至不合法正成為勞資糾紛的重要導火索,過度加班已經成為全社會高度關註的焦點問題。
  公眾相對熟悉和畏懼的“過勞死”現象是“勞動者的時間都去哪兒了”問題的另一註腳。勞動者的超負荷工作與我國經濟發展和GDP增長並不匹配,讓人們多少有些辛酸和落寞,也證明瞭在維護勞動者權利的道路上,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。
  回答“勞動者的時間都去哪兒了”是觀測幸福感的重要考量。“九成行業周工時超過40小時”足以說明加班加點絕非個別現象,隱藏其後的事實就是勞動者休息權利被無情剝奪。這種剝奪不管是哪種原因,外部強迫也好,主觀自願也好,都對勞動者的權利造成了侵害。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經濟利益,迫使或變相強迫職工超時勞動,而超時勞動對員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,影響個體幸福,最終造成整個社會幸福感的降低。
  “勞動者的時間都去哪兒了”的背後折射著企業和員工的不平等關係——— 強勢和弱勢的地位懸殊。此前,一項調查結果顯示:六成上班族由於頻繁加班而健康每況愈下,但面對企業的晉升和淘汰機制,只有選擇“自願加班”,儘管勞動者感覺苦與累,但也只能默默忍受。換句話說,異化的勞動者時間“自願”付出成了無償的“支援”,這不僅背離了文明,更消解著勞動者最基本的權利。工作權和休息權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,這本是常識。
  “勞動者的時間都去哪兒了”是權利和尊嚴之問,關乎個體和社會的雙重幸福。如果“加班”成為一種“氣候”,不是什麼幸事,相反,極有可能導致憤懣和不滿情緒的淤積,最終成為社會問題的導火索。
  (原標題:“勞動者的時間都去哪兒了”是權利之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l54nljto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